新闻资讯 分类
IM体育App,法国“养娃”成时尚全民喂奶换尿布!被骂太浪费发布日期:2025-08-25 浏览次数:

  想想看,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妈妈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上来,赶紧起身给她让座。可是越看越觉得奇怪,孩子怎么一动不动?姿势怎么不太对劲?

  今年7月,热浪滚滚,夏日的商场里空调开足冷气,无疑是消暑的好地方。但Charlotte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女儿,在换尿布区外的走廊上,已经等得不耐烦了。原因无他,前面那位妈妈进去的时间实在太长。

  五分钟、十分钟、十五分钟……她和另一位妈妈一边哄着在怀里扭来扭去的孩子,一边盯着那扇紧闭的门。

  “咚咚咚——”Charlotte终于忍不住敲了敲门,想看看是不是一切正常。里面传来一句很平静的回答:“我在给我儿子换尿布,然后喂点奶,我在这里感觉更舒服。”

  好吧,这也正常。Charlotte没多想,她继续等。但等到门开的一刻,她愣住了——那个“儿子”,被女人一只手捏着脚丫子拎出来,软软的、白白的——却是一只硅胶娃娃。

  那不是玩具店里随便买的人偶,而是被称为“bébé reborn”的超仿真娃娃,特点显而易见:看起来与真宝宝无异。

  这些娃娃起源于上世纪的美国,在电影片场里用于拍摄逼真的婴儿镜头。皮肤纹理、发丝、眼珠都栩栩如生,重量和真实婴儿几乎一样。

  在巴西,网红Yasmin靠一条视频火了——她一边拍摄为“女儿”准备外出包,一边把娃娃送进医院检查,细节到连护肤霜和尿布牌子都不漏。那条视频达成了1600万次播放。

  在法国,更是有一批专门制作超仿真娃娃的手工艺人。他们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晒着自己一针一线植发、调色、上釉的过程。一些“开箱”视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好奇观众。

  它们可不便宜,普通的就要几百欧元,如果细节精细,则能卖到几千欧。硅胶皮肤、植入头发、饱含情感的眼睛……简直就像活的一样。

  每个娃娃甚至都有“出生证明”——名字、生日、身高、体重一应俱全,购买页面则被称为“托儿所”。买家不是“购买”,而是“领养”。

  它们并非简单的玩具,更是某种治疗手段。支持者说,它们可以用来安慰失去孩子的母亲,或陪伴孤独的老人。的确,IM体育App官网有人因为流产或不孕,把它当成心理慰藉的依托。

  前助产士、专做丧子心理辅导的Valérie Denis直言:“它们最多能带来片刻安慰,但不能真正抚平悲伤。哀悼是把肉体的依恋,转化成精神的连接,娃娃做不到这一点。”

  她更担心的是——这些娃娃太逼真了,容易模糊现实与想象的界限。尤其是那些年轻“reborn妈妈”,并不是为了疗伤,而是沉浸在一种不属于成年人的抽象游戏中。

  在TikTok上IM体育App,有一个叫“Passion Honorine”的用户,粉丝数3.8万。她的账号像一部永不完结的家庭连续剧:“Molly”、“Arya”、“Lison”……这些“孩子”被轮流推着逛街、换尿布、喝奶。

  Charlotte的经历并非个例。六月,在图卢兹附近,Hibabia也遇到过同样的事:母婴室里,两位reborn妈妈各占一个换尿布台,慢悠悠地替娃娃擦拭、拍嗝,外面真实的婴儿却在尿布里哭得撕心裂肺。

  “真正的婴儿在公共场所的空间已经不多了,我们还要和假孩子去分?”一位妈妈愤怒地在社交平台留言。

  流行热潮的背后,总会有复杂情绪。对于收藏者来说,这是艺术品,是一场对细节和真实感的追求。对于失去孩子的人来说,它也许是一个象征——一种“还可以抱着”的替代品。

  但在公共生活里,这种私人寄托却开始与现实冲突。情感疗愈碰撞上社会资源,人们自然会质疑——你的情感安慰,凭什么挤占别人真正的现实需要?

  如今,在TikTok和Instagram上,#rebornbaby 的标签下,依旧每天有成百上千条新视频发布。有人把它们穿得比明星还精致,有人用它们拍“家庭日常”,有人甚至编造出娃娃“生病住院”的剧情。